摘要:閩北傳統民居作為一種地域性建築,其建築有其獨特的地域性美學特點。本文闡述了建築美學的基本概念,以及閩北地域性建築美學的形成的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最後分析閩北傳統民居地域性建築美學的特點。
關鍵詞:閩北傳統民居;地域性;建築美學;探析
建築作為人居住的空間設計,其會因為人們生活的環境和風土人情體現出一定的特色,這種特色具有區域性,從建築的構成要素可以看出其與其它地區的不同之處。閩北地區的民居因其地域特殊性形成獨有的美術特點,本文從建築美學的角度分析閩北民居的地域性美學特性。
1、地域性建築美學概述
區域建築作為人們生活的空間,其在設計的過程中除了考慮到其居住功能外,還要考慮人們的審美要求。因此區域建築在設計建造的過程中不僅會因為曆史、自然和傳統文化的影響而表現出的區域性,也會因為融入了居民的審美需求和建造設計者的美學思想而呈現出在物質環境和空間形態上的美學特點[1]。區域建造美學因為作為世界建築體係中一個組成部分,豐富和發展著建築美學體係的多樣性,同時區域建築美也是對當地建築美學思想與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2、閩北地域性建築美學的形成要素
閩北位於福建省北部,是福建最早開發的內陸區域,在曆史上曾經是古越人的棲息之地。閩北在地理位置上由於多山,在古代交通不便,其風土人情形成一定的區域性,反應在建築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區域特點和建築美學特性。在閩北地域性建築美學的形成過程中會受到各個要素的製約,大致可以細分為自然因素、人文因素[2]。
2.1自然因素對閩北地域性建築美學的影響
建築的存在核心在於安居,其建築的意義在於在天地自然之中尋找一個可以立足的點,達到與天地融合,與自然匹配,影響和決定這種融合關係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域的氣候條件、地形特征和地方材料等。從氣候條件看,閩北地區潮濕多雨,考慮建築的功能性和形式美,通常建築屋頂建的不會過大, 牆體也建的不至於過高,就能夠形成一種與氣候相適應的建築美[3]。從地形特征看,閩北地區多山,因此民居多依山而建,根據地勢高低形成“半邊樓”的居住風格,建築外觀和環境有著道家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傳統建築因為交通和建造技藝等限製性因素,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從閩北地方材料看,其多山多石,並盛產杉木,因此閩北傳統民居多采用磚木結構。木雕和磚雕更顯示出其獨特的質感和美的享受。
2.2文化因素對閩北地域性建築美學的影響
閩北建築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之外,也深受當地文化因素的影響。影響閩北地域性建築美學的文化因素具體包括社會組織結構、宗教和民俗的影響。從社會結構看,曆史上的閩北人多為土著居民,他們的數量較少。後來中原戰亂,漢人南遷,這些南遷的漢民帶來了他們的文化觀念,宗教信任,生活習慣和建築風格,這些因素也對閩北傳統民居產生一定影響。儒釋道三教合流和閩北原始巫術相融合,宗教審美文化思想也漸漸的滲透進入到人們的審美思想觀念中,最終對居民建築的審美產生影響,比如我國道家思想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反應在建築審美上強調建築應該與所處環境相協調,因地製宜,就地取材,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學[4]。民風民俗作為閩北人們日常活動的一部分,其活動具有一定的神聖性,民風民俗的這個特點必然導致其有關的道具、場所也具有一定神聖性。因此這些關於美的觀念也會對古閩北人民的美學思想觀念、建築美學理念及建築審美產生影響。
3、閩北傳統民居地域性建築美學特色
閩北地域性建築從審美的角度看即有一般的審美特點,也有其一定的區域特點,總體表現出以下造型美、空間美和環境美三方麵美學特色。
3.1閩北傳統民居地域性建築造型美
閩北傳統民居的造型美能夠直接表現出建築美的風格形態,建築造型美往往與建築的形式美和裝飾美有機聯係在一起。在造型上,閩北民居表現出二個方麵的造型美,第一就是比例合理。比例合理是指在建築時考慮了院落和房屋之間的距離和大小比例,不會讓人感到不協調,而是有一種比例恰當並適合人們的生活習慣。第二就是強調完整性。閩北民居多院落,這些院落錯落有致,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有對稱、有規則,不會讓人感到缺憾,符合藝術法則和審美規律。在裝飾上閩北民居重視“三雕”和彩繪技藝對造型美的塑造作用,雕刻和彩繪出美觀的裝飾效果,給人一種清雅古樸的感覺,同時也有力地烘托出建築美的情調和意味[5]。
3.2閩北傳統民居地域性建築空間美
閩北地域性建築通過空間感的設計,實現了功能性、藝術性的統一。閩北傳統民居的空間美體現在理性化,其建築講究序列的規範化和美化,同時又注重序列的變化性,這本身就顯示出一種建築的美。比如閩北傳統民居從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上都有一定的空間美感,在建造的過程中遵守儒家中正有序的思想,從外看多是追求方形或圓形,並在院落格局中極力強調對策,讓人感到一陣對稱的美、和諧的美。在內部空間上閩北傳統民居多利用枕木把屋頂抬高,增加空間感,不讓人感到壓抑也不至於讓人感到空洞,在整個室內空間布局上,采用空間回型結構深化建築美的境界以及相應的審美效果。
3.3閩北傳統民居地域性建築環境美
閩北民居的美還體現在與周圍環境融合的美。傳統民居追求與周圍山水環境和氣候環境相適應的和諧統一的美,在建造的過程中,民居建築總是首先考慮如何與周圍的環境如何相處,並能實現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環境美。閩北民居除了考慮與山水環境的統一外,還會考慮與周圍建築的和諧統一性。
4、小結
建築本身是一個人為加工的、與自然有一定隔離,同時又創造一個與自然相融合的空間,這個空間是經過藝術匠師在審美思想指導下創造出來的,是物質和精神的融合,也是技術和藝術統一,這種統一性即實現了居住的功能需求,也實現了美的藝術享受。閩北傳統民居作為一種區域建築,其建築美學理念深受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形成自身在造型、空間、環境上的建築美。
參考文獻
[1] 戴誌堅著.閩台民居建築的淵源與形態[M].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3 :231-232.
[2] 柯培雄.城村閩越王城的建築文化與裝飾意蘊[J]. 武夷學院學報. 2011(01) :324—329.
[3] 柯培雄.從閩北民居磚雕圖案看鄉村百姓科舉的夢想[J]. 武夷學院學報. 2012(03):197—198.
[4] 柯培雄.閩北古民居的形製與裝飾[J]. 美術觀察. 2013(09): 29—31.
[5] 戴誌堅.閩海係民居研究的進程與展望[J]. 重慶建築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1(02):37—39.
作者簡介:黃靜、女、碩士研究生。畢業於福州大學,助教,《閩北傳統民居第一項建築美學的探析》2015年4月發表於《藝術評鑒》2015年第四期,省級
- 上一篇:閩北傳統民居建築的外...
- 下一篇:民宿室內設計標準化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