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的研究
日期:2018-09-11 17:04:48  發布人:藝術與建築學院  瀏覽量:115

黃靜

福州大學,福建省廈門市 郵編361002

 本文從閩北傳統民居裝飾的“三雕”藝術和彩繪裝飾符號等方麵展開,淺析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建築符號學是建立在語言符號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本身也蘊含著建築句法學、建築語義學、建築的語用學的基本特點和屬性,建築符號學在使用過程中同樣受自然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而表現出地域差異性。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在這種地區差異性和獨特性影響下,形成自身的符號體係。如同人類的語言體係,閩北民居裝飾符號作為一種獨特的代碼,傳遞給我們有關閩北傳統民俗文化的信息。

關鍵詞:閩北傳統民居 ;建築裝飾;裝飾符號;

    傳統民居作為延續古人建築風格和建築藝術的建築實體,在滿足人們對生活居住的空間的基本需求外,也會考慮其宜居性。其宜居性不僅考慮到居住的舒適性和與當地環境的協調一致性,更體現在居住者的審美需求上和心靈需求上,這些需求的滿足,不僅僅依靠建築本身的外形和內部空間,還反映在傳統民居建築的裝飾上。閩北傳統民居的裝飾也是如此。在“北人南遷”的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閩越族本地土著居民和中原建築文化和風格相雜糅,經過融合創新自成一套體係,形成一個多元而獨體的裝飾語言係統。對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的研究,能幫助我們對閩北建築裝飾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是借此了解閩北社會民俗的一個窗口,也是了解閩北傳統文化的一個途徑。

一、建築符號學概述

    古羅馬哲學家奧古斯汀曾給符號下過一個簡潔的定義:“符號是這樣一種東西 ,它使我們想到在這個東西加諸感覺的印象之外的某種東西。”[1]在人們的交往中和事物的表達中為了更方便,創立了符號,利用符號能夠賦予物質一定的含義,借助於符號交流也變的更方便和快捷 。這些符號本身是人為製定,為了更好的為人們所用,研究者創立了符號學,建築符號也是如此。

(一)建築符號學理論概述

     符號學是用於研究符號屬性、性質和使用規律、傳達規律的科學體係,它用於研究人類創造的一切可以認知的符號。在符合學的創立過程中許多研究者做出了突出貢獻,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士的索緒爾,他結合語言學的理論知識創立了符號學。而後人們吸收各自研究領域的成果,把符號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可以用於針對包括語言、文字、建築、藝術在內一切人類認知的領域。符號學可以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符號句法學。符號句法學主要用於研究符號之間的關係和如何協調符號之間的關係,通過符號句法學能夠把符號構成的句子根據符號學規則進行分析和結構重組,幫助實現符號語言意義的實現。第二部分為符號語義學。符號語義學是指建立在符號與事物屬性的指代關係,具體來講就是如何實現符號對事物本身意義的傳達。第三部分為符號的語用學。該部分是符號學最重要部分,建立符號的目的就是在於借助於符號實現事物的表達,並借助於符號的連接和組合,實現符號代表意義的深化和深層次表達。隨著符號學的興趣和對建築藝術的反思和發展,上世紀50年代,研究者開始有意識的把符號學應用到建築學領域,並逐步創立了係統的建築符號學理論,借助於該理論不僅可以讓人們更好的理解建築藝術和建築風格,也在普通民眾和建築設計師之間建立了一種可供溝通的符號語言係統,便於民眾閱讀和品評。

(二)建築符號學的應用特點

建築符號從理論上講是符號概念衍生出來的一種形式,建築設計師將自己在審美認識和生活經驗中所感知的觀念,通過專業手段展現出來,並賦予了建築以更多的社會價值與審美意義。[] 而建築是一個係統的符號體係,在這個體係應用時首先表現的就是建築符號學應用的普遍性。建築作為一種空間實體本身就承載著應用功能,這個功能本身就是一種功能性符號,同時不管建築設計者和還是建築者都有意無意的把自己的建築思想融入建築實體中,隻要有建築就會有建築符號的表達和應用。其次表現在建築符號應用的多因素影響性。建築符號是一個係統,在這個符號係統中包含無數個建築符號基本元素,它們的使用不是固定不變的而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具體來說受製於設計者的理解和設計理念的影響,同時還受社會文化背景和自然因素的製約,這種多因素影響性導致建築符號應用的關聯性,產生世界上無數的建築風格和建築藝術。然後表現在建築符號應用的區域性。由於人類是建築符號的創造者和使用者,但是人們經常表現出一定區域的的聚集性,這種聚集性也會帶動建築符號在這個區域內進行傳遞和交流,這種傳遞和交流的區域性最終導致建築符號在應用時表現出一定的區域性,並由此與別處產生不同。比如我國北方建築風格和建築符號語言的運用與南方就有明顯不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於自然地理區域性和人文區域性造成建築符號應用的區域性。

二、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形成的因素

建築裝飾符號作為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凝聚著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實用性的綜合體,在其形成的過程中會受到客觀自然、社會文化和習俗的影響。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作為一種區域性建築裝飾符號,在其形成的過程中也會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和製約。最終這些影響會反應到具體的裝飾元素應用和裝飾風格的形成上。閩北地區傳統民居建築裝飾元素符號的形成因素分析大致可以從以下三方麵進行闡述。

(一)自然因素對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的影響

裝飾作為一個藝術加工的客觀實體,不同於文字創造等藝術形式,它需要實實在在的物體作為支持,才能表現出這種裝飾符號 在古代,傳統民居所用的這些裝飾設計的原材料不可能大規模的遠距離運輸,因此自然因素對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民居裝飾材料的就地取材,通過適用於裝飾材料的加工才能創造出裝飾藝術作品。閩北地區多山多石,杉木很多,因此在裝飾中這些本土材料往往會成為藝術工匠的首選材料。通過對石頭形狀的選擇製成不同的裝飾物品,對於方正的石頭用於製造成牌樓、大門石獅等裝飾作品。對於堅硬結實的木材通過木雕技術製成各種花紋圖案等裝飾作品。譬如下梅村的大夫第,門樓、柱礎選材上多采用石頭,進而雕刻裝飾成精美的石雕。而在柱子以及屋頂構件上,多采用杉木,尤其是雕刻精美的木雕雀替。

(二)宗教文化對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的影響

閩北地區特殊的居民構成形成了其獨特的宗教文化。從曆史淵源上,閩北地區既有原來的土著居民,但更多的是從秦漢到明清曆代中原戰亂,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大批南遷入閩的漢人。這些南遷入閩的中原人帶來了儒、釋、道的思想,與閩北本土居民原始圖騰崇拜相雜糅,形成閩北地區特有的宗教文化:儒釋道三教與閩北原始巫術合流。

而宗教作為一種延續千年的曆史文化,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方式和審美需求,對建築和建築裝飾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解和表達。宗教文化對裝飾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也會隨著信徒對教義的信仰,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尋常百姓的建築風格和裝飾風格,最終形成建築裝飾元素符號。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思想對建築和裝飾的理解以及審美需求,也會影響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的形成。三雕圖案中隨處可見的“卍”字元素、寶相花、蓮花等,是佛教思想和文化影響的產物。表達儒家所提倡的科舉取仕的入世思想的三雕圖案,如“一路連科”、“平升一級”、“魁星點鬥”等也是隨處可見。而在裝飾圖案元素和材料選擇上,則是很好的吻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而其他的閩越原始圖騰圖案,則是原始巫術思想反映在民居裝飾圖案上的物化體現。如下梅大夫第內的磚雕門樓,“卍”字紋、寶相花、雲紋、花卉等圖案連續構成的錦紋圖案,繁密規整,華麗精致,宗教文化對於裝飾圖案和元素的影響,和諧的體現在這一民居空間中。

(三)民風民俗對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的影響

建築裝飾符號的形成,除了受自然因素和宗教因素影響之外,還會受到當地民風民俗的影響。民風民俗作為人們通過曆史的磨合和積澱形成的人們共同遵守的內隱性思想,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約束和引導作用。一方麵作為裝飾,另一方麵會產生一種心靈安慰。

從閩北建築裝飾元素符號的形成角度看,民風民俗最終也會對其產生影響。比如在閩北地區,村野百姓的圖騰信仰中,八卦是他們最信仰的圖騰,八卦與五行,被這一片區的村野百姓尊稱為“神符”。村野之民在修宅造門中,為了求吉求安,並選用了許多符鎮,如富貴人家大門兩側立著的是“對獸”(指石獅子)。但更多的百姓人家是在門楣的中心處懸掛八卦符。有的是銅鑄的八卦符,有的則是畫一個簡易的太極符。[3]而諸如五行學說的民俗信仰對於民居建築裝飾的影響,則更多地體現在建築的形製上。下梅村的鄒氏家祠,封火牆做成具有兩道波浪的形狀,便是以水寓火,暗合水能克火的五行思想,而在大門門楣中心畫著的八卦符,形成了一種和諧的陰陽狀態。這些都是樸素的民風民俗對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所產生的影響和印跡。

三、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解析

    閩北裝飾藝術經過曆代的傳承和發展,到明清時期達到成熟,其建築裝飾是基於居住功能和審美角度為一體的,因此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既具有使用性又具有美觀性,其裝飾風格具體也表現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協調美感。

   (一)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的總體特點

對於裝飾來說美觀是第一位的,因此在裝飾圖案的繪製和設計過程中,總是講究造型美。在裝飾設計的過程中會根據宗教因素、民俗因素對裝飾元素恰當選取,在傳統風水玄學的指導下賦予裝飾更多的意義。因此閩北裝飾元素本身不僅僅是裝飾,更多的借助於裝飾元素,體現出一種諸如天人合一、仕途順遂、祈福納吉、風調雨順等的隱含寓意。比如在民居中的磚雕圖案很多都是來自於佛教和道教中的吉祥物進行裝飾。閩北民居裝飾總體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與環境和身份地位的相稱性,傳統民居在裝飾元素的選取上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並保持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性,同時還會考慮的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審美需求,進行建築裝飾元素的選取。

(二)閩北傳統民居建築的裝飾符號的解析

閩北傳統民居的裝飾手法很多,有磚雕、石雕、木雕、彩繪等,題材豐富,形式多樣,在民居裝飾中常常綜合運用,在同一空間中和諧統一又相得益彰。傳統民居除了雄偉壯觀的總體氣勢外,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得雕梁畫棟更是美不勝收。將閩商階層文化和儒釋道哲學思想融入其中,不經意間成為傳承文化的一種載體。

1. 木雕裝飾符號

木雕裝飾在閩北傳統民居成為一種獨特的裝飾符號,應用非常廣泛,幾乎每個傳統民居都會有相應符號的應用,一方麵是源於閩北盛產杉木,這種木材自然紋理結構美觀,同時天然的淺紅色或深紅色給人一種自然美,另一方麵在於其木質結構堅硬,不容易變形,因此藝術工匠便把它作為木雕的主要對象。木雕工藝裝飾應用到傳統民居中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麵,一個是門窗,門窗多為杉木材質,在這些門窗上,通過木雕工藝繪製成不同的圖案比如如意、花草等給人一種藝術美,通過對材料加工也可以製成不同的門窗結構,在符合力學結構的基礎上實現了裝飾效果。比如有些傳統民居把門設計成折疊式結構就體現了其兩重功能,即功能性和裝飾性。在屏風屏障上也多有木雕結構,傳統建築技術中為了營造宜居空間,一般在內部空間結構的分隔上不願意采用石頭等結構,更多的采用木質結構,獲取溫暖和宜居效果。這些屏風屏障除了具有隔離空間的作用外,還留有大麵積的空間供藝術裝飾設計者發揮聰明才智實現裝飾效果的呈現。比如在屏風屏障上經過加工形成各種花格結構或者利用雕刻刀具雕出寓意深刻的各種圖案,營造一種審美意境和深層含義。總之木雕以其工藝美和實用性成為閩北傳統民居裝飾符號 

2.石雕裝飾符號

石雕作為閩北地區傳統民居的一種裝飾符號,一方麵是源於其自然地理特點,該地區盛產石頭,這樣就為山石納入建築裝飾提供一個前提,另一方麵石頭原本經過自然風化和各種地質因素也會給石頭帶來一種自然的藝術美,當藝術匠師把它融入個人藝術理念之後,也會產生各種強烈的藝術美而具有建築裝飾性,並最終演變為閩北的裝飾符號。從石雕在建築裝飾的位置來看,分以下幾類,第一把石雕應用在柱基、門基上,這些位置多是采用石頭結構堆砌而成,讓整個房屋更結實堅固,伸出地麵的石塊空間就成為石雕的應用提供了空間,人們在這些位置雕刻上麒麟、龜雖壽等圖案,既表達其美好寓意也增強了裝飾效果。第二石雕應用在屋頂的磚瓦結構上,閩北多雨水因此在屋頂的設計上多采用灰瓦作為擋雨遮陽的材質,在青磚灰瓦中配上三雕藝術,增添了整個建築的外部裝飾美感。第三把石雕應用在庭院或廳堂之上。在庭院中空間較大,擺放一些石桌,石凳在這些地方雕刻上花紋比如龍鳳吉祥等圖案增加了裝飾效果。在廳堂上一般是客人會麵的地方,能夠體現出一家的氣度和文化底蘊,因此一般會在廳堂上也擺放一些石雕小品,其裝飾藝術性十分明顯。

3.磚雕裝飾符號

閩北地區磚雕圖案的裝飾紋樣十分豐富,民居門樓無一例外地飾以精美的磚雕。磚雕裝飾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和展示了人們的財富和地位。無論是民居,還是祠堂,在門樓、門罩、屋簷、屋頂、正簷等部位,都裝飾精美而反複的磚雕,並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和風格。這些磚雕圖案,既有石雕的剛毅質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潤與平滑,呈現出剛柔而又質樸清秀的風格。[4]從構思到表現,其手法多樣而繁複,無論象征和隱喻,都代表著一定的祈求心理,具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傾向和感情色彩。從題材上主要可概括為祈福納吉、倫理教化和驅邪避災三類,其中又以祈福納吉類居多。譬如“獨占鼇頭”、“魁星踢鬥”、“麒麟送子”等,這些磚雕圖案把人們的美好願望寄寓在與之生息相伴的古民居磚雕圖案中,做到代代相傳。在封建社會裏,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功名利祿,進取競爭意識都極為強烈。這極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色彩的主體精神,在門樓繁雜的磚雕圖案中,都得到了展示。

4.彩繪裝飾符號

彩繪是閩北傳統建築上極富特色的裝飾, 傳統彩繪是用彩色塗料在梁枋、鬥拱、柱、天花板等處刷飾或繪製花紋圖案。[5]彩繪應用到閩北傳統民居裝飾中成為一種裝飾符號,是閩北人們對顏色和圖案結合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裝飾符號。這種手工技術一方麵是建立在人們對顏料的掌握和應用的基礎上,另一方麵也受到技法技藝的影響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形象。在傳統民居的早些時候,當時的彩繪從圖案上主要是繪製龍騰圖案和祥雲圖案,顏色以朱紅色為主。後來彩繪受宗教等其它因素的影響逐漸增加了蓮花等圖案。彩繪中的圖案,在選材上與道家崇尚自然、無為的思想境界相契合,在宗教影響下的彩繪裝飾語言,氣派中透著優雅,精美中展現出濃鬱的藝術氣息。比如民居中會在門眉等位置通過木雕和彩繪實現裝飾效果的呈現,彩繪與木雕、石雕的配合更增添了其裝飾藝術美。

四、結語

建築符號學使人們對建築風格和建築設計理念有一個更為充分的了解,也使建築本身更好的充當建築師和建築欣賞者之間的橋梁。建築符號學的普遍的意義同樣也適合於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風格和元素的分析。閩北傳統民居從建築裝飾符號的角度分析,其具備四個基本構成要素,分別是磚雕裝飾符號、木雕裝飾符號、石雕裝飾符號、彩繪裝飾符號。這四種裝飾符號是閩北傳統民居裝飾的一個特色,也是構成閩北裝飾區域性的內容。通過對閩北傳統民居裝飾符號的分析,希望讓人們對它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認識到它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建築風格和理念不斷更新的情況下,希望建築師能夠吸收傳統建築裝飾的優秀元素,古為今用創造民族性建築裝飾風格,同時也應該加強對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杜克芮.托多洛夫《語言科學百科辭典》[M].霍普斯金大學出版社,1979年版:99.

[2]馮剛.藝術符號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88.

[3]鄒全榮.武夷山村野文化[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3:42-43.

[4]柯培雄.閩北傳統民居[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13:130

[5]柯培雄.閩北名鎮古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39

 

作者簡介:黃靜、女,碩士研究生,畢業於福州大學,助教,《閩北傳統民居建築裝飾符號的研究》

2016年07月發表於《武夷學院學報》2016年第7期,學院報

 

核發:0 點擊數:115 收藏本頁
分享到
相關鏈接